yl23455永利官网团队探讨6G技术发展。
yl23455永利官网团队在探讨空间遥操作机器人技术。
yl23455永利官网团队在做器官芯片研究。
本文图片均为yl23455永利官网供图
文:中国科学院院士、yl23455永利官网校长黄如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指出: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。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,推动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,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以高技术、高效能、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。”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,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作用,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,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要求,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赋能。
1
直面挑战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
当前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、广度和速度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从起步到如今的蓬勃发展,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在不断突破,为科技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和新挑战。
数位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荣膺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,体现了人工智能与科学的强大关联以及“双向奔赴”。人工智能对科研范式的重塑已经不是未来设想,而是当下现实。
我们正进入以密集数据和深度学习为基础的科研“第四范式”。人工智能技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,帮助科研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发现高价值问题、分析海量数据、锁定最优解,AI4S(AI for Science,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)与传统科学手段的深度融合,在各个领域不断结出硕果。将来,也许我们不再试图归纳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科学理论”去解释宇宙,而是以数据为燃料,以人工智能模型为挖掘机,以更快的速度接近真理、预测未来、创造未来。
从产业角度看,科技变革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,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变革、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。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应对时代变革的重要举措与战略选择,其影响深远,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。事实上,当前世界各国及各经济体均面临一项共同挑战,即如何凭借创新驱动有效促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我认为,新质生产力具有“4H”特征,除了体现高技术(high-tech)、高效能(high efficiency)与高质量(high quality),还应蕴含“为人”(human-centered)属性。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必须围绕“为人”的宗旨,确保其可控性,并能持续增进人类的幸福感。大科技生态下,科技与人文互为边界和基础。社会发展要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性红利,科技进步则必须受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约束,这一原则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尤为重要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焦点是产业,核心是科技,关键是人才,根子在教育。教育的高度在哪里,人类未来的高度就在哪里。作为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交汇点,大学是新知识最活跃的地方,也是整个创新链条、产业链条的起始端、最前端,往往最先孕育新科学萌芽,最先感知新技术脉搏。大学之“大”,不是指“大楼”,而是“大师”,更重要的是做“大事”,要面向未来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,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肩负更大的责任。yl23455永利官网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,理医文协同发展的综合性、研究型大学,在2022年120周年校庆之际提出了建设“有使命、有情怀、有格局、有品质”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,勇探新域,培育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,创造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。
2
培养胜任创新发展需求的未来拔尖人才
人才是创新的主体,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。人工智能时代,学已不囿于教(learning beyond teaching)。教育不仅要教已知,更要引导学生探未知;不但要重本域,还要拓他域;不能止于象牙塔里传道,更要在实操中练本领。yl23455永利官网坚持“三个转变”,正体系化重构教育理念、重塑学科知识结构、汇聚提升教育核心要素,着力培养学生的“四力”,即思辨力、学习力,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力、领导力;着力提升学生的“四种思维”,即数智思维、计算思维、设计思维、交叉思维,培养胜任国家创新发展需求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。
坚持“四力”导向,由“学知识”向“强能力”转变。数智赋能的教与学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师、生、人工智能的动态关系,开启了“以人为本”的个性化学习。学生需要提升“创商”,这是一种能够化“知”为“识”,深化见识、学识,以“识”启“知”,形成新知、新识,以“知”与“识”促“创”的能力。大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独立思考,自主学习、探究式学习,求其然还要求其所以然,并在此基础上设想或然、探索未然、创造新的必然。学校启动“AI+教育”行动计划,从个性化教学设计、智能辅助工具建设、知识能力图谱构建、沉浸式实验教学、虚拟学习社区搭建、精准评价智慧决策“六维度”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全过程(AI for teaching),在吴健雄学院等人才培养先导区率先建立“鼓励探索、宽容失败”的评价机制,营造全新的人才培养生态。
坚持“四维”导向,由“单一”向“复合”转变。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领域和学科的界限,创新更多地出现在领域交叉处和学科交界面。学校围绕“四种思维”,立体构建了以中国首个未来机器人专业等13个交叉专业、“英语+信息”“能源动力+经济学”等9个双学位项目以及15个微专业为代表的“X+AI”“AI+X”交叉专业体系;构建了由AI通识教育课程、AI领域基础课程、AI专业核心课程、AI跨学科选修课程组成的AI-MUST课程体系;在12个一流学科规划打造垂直领域教育大模型,构建领域“知识森林”,引导学生精本域之学,通他域之学,在此基础上培养跨域思维力与学习力、提升新域创新力与竞争力。
坚持“需求”导向,由单向“供应”向“问需”双向转变。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既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,包括卓越工程师、大国工匠、高技能人才等。yl23455永利官网将国家所需与学术前沿作为“第一导向”,汇聚一切核心要素和科教资源。学校22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全部向学生开放;广泛融入学科前沿新成果和重大工程新实践,融合现代信息技术,打造了以8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代表的“金课”群,在大平台、大项目、大场景、新场景中育人。学校高标准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、国家集成电路学院、未来技术学院等,创新校企深度共享、共通机制,面向未来贯通培养产业急需的应用型、实战型人才。
3
以高质量源头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
新域由交叉而起,由人工智能赋能,以智能化为特征,既包括新学科、新发现、新技术,也包括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当前,新域正逐步成为培育、生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。对于大学来说,应具备“新域三力”,即新域谋划力、新域创新力和新域链接力,形成从顶尖大学、顶尖学科、顶尖人才、顶尖研究到顶尖产业的“新域创新链”,以高质量的源头创新带来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。
提升新域谋划力——找准“0”,率先发现新问题、布局新领域。学校近年来提出“强优精特、提升新兴、强化交叉”的学科战略,实施“创新2030行动计划”,体系化地布局以6G、人工智能、未来机器人、先进计算、量子信息、工业物联网等为主要方向的未来信息,数字医学为主要方向的未来健康,以及未来制造、未来能源、未来材料、未来城市、未来空间、未来社会等八大板块,启动“前沿十大科学问题”研究,拟定了若干聚焦新领域的高峰与高原工程,打造了一批前沿“学术特区”,如碳中和科学技术研究院、器官芯片研究院、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、新一代储能中心等,鼓励师生不断探索新理论、新方法、新技术,培育世界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。
提升新域创新力——做好“从0到1”,围绕国家、产业、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,做有价值的“真研发”、产出有引领力的“真成果”。学校紧扣学术引领力与产业指向性,建强全国重点实验室、首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、首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重大创新基地,形成高水平人才、高能级平台到高质量成果的紧密嵌合,产出有尖端价值、有转化潜力、有市场前景的新域创新成果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“源头活水”。例如,移动通信领域,在国际上率先开展6G技术超前研究,性能较5G提升10倍,建成全球首个6G综合试验平台,在传输速率、频谱效率方面屡创世界纪录,整体技术是目前全球最高水平。材料领域,全球首创信息超材料体系,首次实现了可编程超材料,在国际上引领了新方向,产生了颠覆性的应用价值。生物医学领域,率先开展人体器官芯片研究,发布了全球首个人体器官芯片生物医药大模型,牵头我国第一个器官芯片标准立项,未来有望取代动物实验,为药物研发开辟全新路径。
提升新域链接力——打通“从1到100”,实现科学技术化、技术成果化、成果产品化、产品产业化的创新链条。如今,从发现到发明到应用不再是串行的,而是交叠并行展开的,技术创新越来越表现出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。学校聚焦大学与地方结合、学科与产业结合“两个结合”,将学校四城八校区学科布局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创新体系紧密对接。例如,与紫金山实验室、南京的龙头企业共建九龙湖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,促进6G等前沿技术边研发、边转化、边落地。学校研制的全球首个放射性粒子支架与植入技术,已成功应用于食管癌、肝胆肿瘤等疾病的治疗,技术推广至欧洲,形成了全球肿瘤临床治疗的新范式。近五年,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居我国高校前列。
开启新征程,高校要锚定2035年奋斗目标,担好新的历史使命,书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时代之问的新篇章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力赋能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。
(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、yl23455永利官网校长)
原文网址: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4-11/11/content_144744_17975787.htm?sid_for_share=99125_3